(四)课程与教学论研究范式的转变
目前学界在课程与教学论研究范式问题上仍然没有统一的认识,甚至认为课程与教学论没有自己的研究范式,而是借用教育学的研究范式。例如,有学者在总结课程论研究范式时引用了教育学研究范式的论述,这促使人们意识到要积极探索适合课程论本身的专门的学科研究范式。①
国内已有研究对教育研究方法的分类主要有两种:一是把教育研究方法分为哲学思辨式研究和量化研究,有的称为科学主义研究范式或实证研究、质性研究,有的称为定性研究或解释性研究;二是把教育研究方法分为科学主义范式和人文主义范式,人文主义范式中包含了哲学思辨式研究和质性研究。②安富海、王鉴认为,我国课程论研究者和教学论研究者都习惯采用思辨的研究方法,以建立普适性的、能解决一切场域中发生的教学问题与课程问题的宏大体系为宗旨,这种研究方法只能揭示静态的、线性的课程问题与教学问题,不能解决不断变化发展的课程与教学实践问题。③事实上,这两种体系的教学论是相互并存的,同时也是相互促进的。没有了归纳层面的教学论,演绎就会陷入思维的智力游戏而言之无物;没有了演绎层面的教学论,归纳就只能停留在经验水平而难以具有普适性和规律性。归纳和演绎的有机结合应该是课程与教学论学科研究的未来趋势。课程与教学论学科的融合,同时也是它们与其他人文社会科学以及自然科学研究成果和范式融合的过程,这样,课程与教学论学科的理论与实践、政策与实践的包容性将逐渐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