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上述的民族凝聚、精神激励、价值整合、行为规范等功能的发挥,以及它们之间的交互作用,中国传统人文思想对全民族的价值观念产生了统摄作用,对民族文化心理产生了激发、认同作用,增强了中华民族凝聚力,推动了中国社会进步和中国文化的发展。
中国传统人文思想,在不同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表现,起着不同的作用。有学者指出,先秦人文精神表现为“人文化成”的文明创造精神、“刚柔相济”的理论思维力量、“厚德载物”的伦理道德规范,中国古代文化中这些人文精神的基本方面,在长期的社会发展中,一直发生着作用。[181]还有学者认为,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表现为以伦理、政治为轴心,不甚追求自然之所以、缺乏神学宗教体系;表现为不把人从人际关系中孤立出来,不把人同自然对立起来,而是天中有人、人中有天、主客互容的天人合一思想;表现为人不把天作为仅供认知的对象物,不去追求纯自然的知识体系;在价值论上,表现为反功利主义,等等。台湾学者徐复观提出的中国文化的“忧患意识”和大陆学者李泽厚提出的“乐感文化”,都揭示了、强调了中国文化的人文精神,但都有不足之处。忧、乐之外,应当加上“圆融”——忧乐圆融,这才是中国文化的人文精神。“这个人文精神作为文化传统,铸就了我们民族的基本性格;它在各个不同时代有其不同的变异,呈现为不同的时代精神。”[182]就中国古代文化传统而言,人文思想的具体内容包含着并体现为仁民爱物、修己安人、义以为上、天人合德、以人为本、刚健有为、贵和尚中等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和价值观念。就近现代文化发展历程而言,人文思想包含并表现为爱国主义、民族主义、科学精神、民主精神等最为基础的价值观念。新中国成立以后,通过数十年的艰难探索,特别是通过改革开放的生动实践,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人文思想正在神州大地孕育出来。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等具有社会主义时代色彩的、充分显示中华民族人文意识的精神因素不断增强,并成为民族团结、社会进步的重要凝聚力量和激励力量。以重人情为特征的传统人际关系,正在逐渐转变为契约关系而又不乏人情;以长官意志为转移的社会运作系统,正逐渐转变到民主法治的轨道上;过去以他制他律为根本要求和显著特征的个体自我,正转变为以自制自律为特点,并与他制他律相结合的觉醒的主体意识;片面宣扬动机而忽视甚至蔑视效果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正在为动机与效果并重、不尚空谈、重视效益的新型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所取代,等等,不一而足。质言之,契约观念、法治观念、民主观念、主体意识、效益观念等,正在成为新型人文思想的重要内容。[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