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间,一个意外的插曲,差一点改变了他一生的命运。
那是1925年春,北洋政府临时执政段祺瑞的心腹徐树铮,以中国政府专使的身份,率领代表团到欧、美、日等十几个国家进行考察。在从欧洲动身到美国之前,徐树铮给中国驻美公使施肇基发了一份电报,他出了一道题:
“美国哪种政治(体制)合宜中国?哪种政治(体制)不合宜中国?”
要公使馆通知学政治、经济、法律的留学生,就此题目写成文章,供他研究。
吴国桢在普林斯顿大学研究的就是政治,很快就写了一篇论文投寄到公使馆。在十几名应征的留学生中,吴国桢的文章写得最好,能联系中国的情况,坦陈利弊得失,徐树铮看了连连称赞,觉得吴国桢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
吴国桢的父亲吴经明是徐树铮在日本士官学校的同学,也是徐树铮的部下,徐树铮一行在英国参观工厂时,急需一名懂工程技术的翻译,吴国桢的兄长、正在英国工厂实习的吴国柄便担当了翻译工作。因此,徐树铮让吴国柄给其父发电报,说他决定把女儿许配给吴国桢,待吴国桢学成归国即完婚。
吴国桢被授予博士学位后,于当年8月,与其他9位留美学生,乘坐麦金莱总统号轮船返回祖国。
此时,吴国桢已得知徐树铮与父亲为他订婚之事,但回到北京没几天,徐树铮在廊坊被人枪杀,吴国桢与其女儿的婚事就此作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