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末期,有一位非常著名的盗跖。他率领手下9 000人,攻城掠地,专好杀富济贫,被当时的奴隶主阶层视为“盗”。
而秦末的大泽乡起义规模非常大。当时秦二世任用奸相赵高,大量征发人力修建阿房宫和骊山陵墓,又兼以严苛的法律,百姓怨声载道。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一行900多名贫苦百姓被征发到渔阳,因大雨所阻,不能按时赶到,依秦律当斩。于是陈胜、吴广喊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口号,率众起义。义军很快发展到几十万人,给秦朝统治者以毁灭性的打击,但最后由于缺乏统一指挥和战线太长而归于失败。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这句话是怎么来的?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意思是成也由于萧何,败也由于萧何,意为生死成败全系于一人。语出自宋朝洪迈的《容斋续笔·萧何给韩信》,“信之为大将军,实萧何所荐,今其死也,又出其谋。故俚语有‘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之语。”
萧何是汉高祖刘邦的宰相,他曾月下追韩信,成就了韩信。但是,韩信之死也是因为他的谋划,所以大将军韩信的生死成败完全系于他,故有“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之说。韩信年少家贫,后来投奔项梁,默默无闻;隶属项羽后,也只做个郎中,曾数次献策于项羽,均未被采纳。刘邦入蜀时,韩信弃楚投汉,仅捞到迎宾小吏的职位,却因犯法差点被斩首。他口出狂言,惊动滕公夏侯婴,被荐为治粟都尉。萧何发现韩信是个奇才,向汉王推荐,但仍未获重用。韩信自觉出头无日,便随众将逃亡。萧何未及请示,便月下追韩信。后来韩信被拜为大将军,这便是“成也萧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