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前期编纂书籍是从顺治朝开始的。顺治帝在位期间,曾准备纂修《明史》,后因条件未具备而作罢,不过,这却为以后的工作奠定了基础。顺治帝亲政后,在短短的几年中就编成了《通鉴全书》、《资政要览》等近10种书籍,开启了有清一代图书编纂的风气。康熙帝即位后,更加提倡编纂书籍,所编之书既有经史学科有关政事的,也有文字、音韵、地理、舆图、历象、书画、植物等有关各方面知识的。据有人估算,康熙朝六十年里,官方修书活动达三四十起,平均一年多就有一起。[6]乾隆帝统治的前中期,编纂书籍达到高潮,内容包括政书、史书、字典、律例、方略、舆地志乘各个方面,多达120余种,7000余卷,已经超过了康熙朝。
《古今图书集成》书照
清前期通过编纂书籍对传统文化进行总结,应当提到《古今图书集成》一书。它是我国最大的一部类书。该书始编于康熙朝中期,成书于雍正朝初期,前后经过二三十年。全书分6编、32典、6119部,总计1万卷。《古今图书集成》一书材料丰富,“始之以《历象》,观天文也;次之以《方舆》,察地理也;次之以《明伦》,立人极也;又次之以《博物》、《理学》、《经济》,则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治国平天下之道,咸具于是矣”[7]。书中的职方典、艺术典、氏族典、经籍典、边裔典、闺媛典、食货典、考工典,尤其反映了该书集大成的特色。在清前期我国古代类书已经流传不多的情况下,《古今图书集成》的编纂,对于总结我国历史上的传统文化有重要意义。